遼寧鞍山千山介紹(附圖)
千山有奇峰,峰峰有奇景,大樹石縫生,大佛自然成。
仲夏時節(jié),初踏千山路,給人一種身入世外桃園之感。不到千山,何知如此壯觀。沿著一條插入遠山縱深處的綠色通道,向神秘的千山進發(fā)。
千山風景,已正式列入國家旅游開發(fā)區(qū)。它地處遼東,有“南海八千路,遼東第一山”之稱,距聞名全國的鋼鐵城市鞍山二十余公里,據說共有大小山峰九十九座,由此而得千山。
千山有奇峰,奇在山山起伏連綿,層巒迭嶂,峰峰爭雄,看去高不可攀。
峰峰有奇景,奇在遠眺峰頂,陡壁絕崖,但見諸峰力舉勁松,穿云破霧,直取霄霞,好一副云霧托松圖。
登上一個高度,氣喘噓噓,此時已是朝陽盡染,濃霧壓著群山,厚薄有致,隱約可見奇松怪柏,枝擠葉擁,爭相覓日。我贊美大自然鬼斧神功創(chuàng)造的奇景。
攀登,人人都彎著腰,沒有言語,只有汗水。誰都不甘落后,不愿讓同伴發(fā)現自己的懦弱。就這樣暗暗叫著勁,一步一個石級――設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都像攀登這千山路,定會成就一翻事業(yè)的。
“夾扁石”、“合心石”、“一字天”、“天外天”、“可憐松”、“養(yǎng)心臺”、“五佛頂”、等奇石刻字一路可見。據說每一處都有它不尋常的來歷,游人每至會大發(fā)議論,系古論今。
五佛頂是千山景區(qū)的至高點,如能順利爬上這一高度,可證明身體素質良好。
剛走完一個景區(qū),便覺腳后韌帶酸疼,望著遠遠伸向綠蔭帶內渺無盡頭蛇形石級,頓覺失去三分勇氣。想到曾鋪設這石級的人們,他們負出的艱辛何止在這石級上行走。那么,路已鋪就,攀登又有何難?
上午九時,開始吐火的烈日將霧氣趕得無影無蹤,裸露出古柏蒼松,一望無際,昊藍的天空,一只碩大的禿鷹自由翱翔,若非身在其中,定會以為是畫家用心描繪的一幅精美絕倫、蓋世無雙的風景畫。
在群山環(huán)抱中,獨有一山橫亙,整座山怪石磷峋,谷深莫測,植株橫生,大有不可靠近之勢。然而,就在這險要的山脊上,矗立一尊自然天成的彌勒大佛。整座佛身占去了一面山。據有關人員測量,此佛高達七十六米;肩寬二十九米;頭高八米;耳長三米;仔細端詳,眉眼、鼻、口均清晰可辨,頭石頂部光滑,極似和尚,肚腹翩翩,席地而座。“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;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”。
大佛對面設有拜佛臺,來往游人在此佇足頂禮膜拜,虔誠之致無以言表。因為這畢竟是自造的偶像,拜起來心里踏實。確有不昔重金者將幾十無上百元投入人造的“功德箱”,就看見立于旁邊的老者得意的表情,吉利話充斥拜佛臺。
千山一游,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印象,千山必將以其壯美的景觀吸引更多的游人;給這里帶來無限生機的千山大佛在人們虔誠的膜拜下定會顯靈,保佑游人一踟平安,大業(yè)有成。
景點信息
地址:位于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
門票:50元(4~10),40元(淡季)
交通:從沈陽乘火車或沿沈大高速公路至鞍山,鞍山火車站前乘8路公共汽車即可到達山口,票價5元左右。
住宿:景區(qū)內有積翠賓館、圓通賓館、鐘靈山莊等三家賓館、旅店,價格從20元-480元不等。
旅游小貼士
上山時部分路段有小巴可乘,供不想受徒步之苦的游客選擇。有索道通往玉佛頂景區(qū)。
景點相關資料
千山,古稱積翠山,又名千頂山、千華山、千朵蓮花山。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。整個山脈呈東北、西南走向,經遼陽、海城、蓋州、岫巖,止于金州。南北綿延200多公里,縱貫整個遼東半島。 自古以來就有“無峰不奇,無石不峭,無寺不古”之譽。千山為“園林寺廟山岳型風景區(qū)”,被譽為“東北明珠”。
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,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,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,到遼金已發(fā)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。“祖越”、“龍泉”、“香巖”、“中會”、“大安”五寺,在明代已很出名。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,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,發(fā)展到七寺、十二觀、九宮、十庵。千山廟宇布局巧妙,建筑宏偉。
古老而宏偉的寺廟,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,融為一體,構成一幅優(yōu)美、雅致、幽靜的動人畫面。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,鐘鼓幽鳴,一派仙人福地景象。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,自發(fā)現以來,轟動海內外,成為世界奇觀。探奇者、朝拜者絡繹不絕,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“千山彌勒大佛”,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(jié),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,堪稱佛教之盛事。
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,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,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。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,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,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。明清時的官宦、名人也曾紛紛來游,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。就連《紅樓夢》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,在《棟亭詩抄》中,也把自己的籍貫用“千山”二字標出。
千山物產豐富。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;各類動物60余種,特產水果10余種,香水梨、南果梨堪稱一絕。溫泉休閑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(qū)的東北部是溫泉休閑娛樂勝地,這里溫泉資源得天獨厚,地熱水資源占鞍山地區(qū)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%以上,目前年采水量85萬立方米。
天上天景區(qū)
天上天景區(qū)位于千山風景名勝區(qū)北部,東起千山正門,西至,五佛頂,面積約5平方公里,海拔450—-550米,為千山第二高嶺,山峰奇峭,怪石嶙峋,懸崖絕壁,蒼松翠柏,錯落其中,以峰奇,石奇,松奇而著稱。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游覽區(qū),平均海拔520米,唐太宗李世民,清康熙、乾隆等帝王曾游覽過此景區(qū)。
相傳唐王李世民,住大安寺到無量觀“振衣岡”上抖過戰(zhàn)袍;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;清代康熙,乾隆、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,并留下遺跡題詞和詩文。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“木 魚石”、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(紅樓夢)中那塊有靈氣石頭,金世宗住的遺址、蟄龍亭、博愛樹、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(qū)范圍內。
1996年在景區(qū)內建了索道,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,殿為高臺基單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,雕粱畫棟,在,其后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, 內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說:仙子繡蓮、童子奕棋、令威化鶴、薛才征東、無佛五佛、御賜龍泉、伏虎禪師、香巖雪庵、全后修禪、敕建龍泉、梵腿煮石、剩人函可、無根奇石、太琳鑄鼎、釋道同源、康熙巡游、寓居龍泉、嘉慶尋石18幅,游覽至此品佛、仙之悠,睹圣君、明主之奕彩、回顧歷代珍聞,逐幅賞玩,體會中滋味、定能生悅意之快,至身佳境之愉。
天上天景區(qū)以自然景觀為主,以奇峰、怪石、古廟、巖松而著稱。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于此景區(qū)。景區(qū)由正門至御覽峰為上段,至玉霞關為中段,至五佛頂為下段,上看怪石,中看秀峰,下看奇松。著名景點有天上天、七重天、.九重天、天外天、一線天、一字天、夾扁石、無根石、木魚石、鸚鵡石、可憐松、探海松、望天蛙等100余處。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峰天上天,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。
天上天景區(qū)有全國唯一、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、財神、三星(福、祿、壽)、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、財神殿、文昌個閣。該景區(qū)每年舉辦的增福、添壽、發(fā)財的禮拜祭活動,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進取的可祿之星。
正如古歌謠云:
福星高照把福施,祿星送印下祥云。
壽星騎鹿獻蟠桃,吉星高照喜盈門。
五佛頂
五佛頂位于西海景區(qū),海拔554.12米,是千山風景區(qū)的第二高峰, 是千山開發(fā)比較早的風景點之一。在當地自古還流傳著“登不上五佛,看不盡千景”和“山高不過仙人臺,廟高不過五佛頂”的說法。在1990年前,想要上五佛頂,必須經過兩上小時登山,而現在在1990年修建了長781米的空中索道,經過7—8分鐘的運行就直接把人送到了景區(qū)的4/5的位置, 這樣使游客不必太勞累就可以登上五佛頂,下了索道以后,了頃著石階向上走,就到了五佛頂的普安觀,它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。
它的原名西名庵, 由明代僧人普安創(chuàng)立于1596年,當時有茅堂三間,堂后玉皇洞,內塑玉皇大帝,也是普安練功打坐之場所,為佛門凈土普安圓寂后,在清代道士錢來吉來到此處,看見西名庵破損不堪,于是他便四處化緣,建了道觀,為了紀念普安大師修煉過,于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為普安觀,從這也能看出佛道兩教相處非常融洽。
在這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,據說普安大師修煉時曾與他俗家的外甥宏光一塊出家于西明庵,由于天資比較實在,打坐認真,也得到普安大師的喜愛,一日普安大師要下山化緣,在山上已準備好柴米,可是宏光仍然同普安說: “您走后我吃什么,喝什么呀”?由于當時普安下山著急,看見宏光這么問,于是生氣地說到: “燒大腿,吃石頭”。而宏光聽后并沒以為普安說的氣話,廚心地點點頭,一晃數月以過,普安和尚化緣歸來,于是回到山上,看見柴米未動非常奇怪,于是忙問宏光: “你這些天吃什么,喝什么呀”?宏光看見普安答到: “您不是讓我吃石頭,燒大腿嗎,我按您說的做的。”普安聽過非常不信讓宏光做給他看,而宏光真的把大腿伸進灶內燒著,而鍋內的石頭也可以下咽,當時普安也非常吃驚,但他也不知道,自己的徒兒宏光已練生金鋼不壞之身。
雖然這個焚腿煮石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虛構,但是從此五佛頂的普安觀卻更為神秘。普安觀院內分為東西兩殿,左為老君樓,建于民國年間,它是千山為數很少的二層建筑,里面供奉道教玉清宮主人太上老君,他在道教中是最高天神,兩邊為呂祖(呂洞賓)和全真教龍門派創(chuàng)始人。邱祖(邱處機),右為關帝廟,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筑,里面供奉忠義財神,關帝君(關羽),它的“桃圓三結義”和“過五關斬六將”“千里送皇嫂”的佳話仍被人們所傳誦,兩邊是藥王孫思邈和當地的保家仙黑媽媽,在普安觀的供奉上看,就能看出道教所供奉的人物都是人們所熟知的,而道 教也是多神論者,在他們認為只要對人民作出貢獻之后都會成為仙,也都會供奉,在世界上中國道教也被稱為唯一的一個沒有違反自然規(guī)律的宗教。
五佛頂開發(fā)于明代萬歷年間,由于山頂光禿的山峰,其上多沙而少土,無草無木,如和尚光禿的頭,故日佛頭山。相傳,當唐朝李世民曾與高句麗族有一些交戰(zhàn),曾屯兵于千山。因李世民信佛教,所以與老僧一同游覽千山風景,當游覽至佛頭山時,不覺為佛頭山的景色所驚呆,近望座座山峰猶如朵朵蓮花開放,遠眺視野開闊,太子河像一朵白色的彩帶奔流不輟,唐太宗興之所致便問僧眾此山何名?老僧答曰: “佛頭山”,唐太宗沉吟半響脫口說道: “名曰佛頭山,無佛在山巔,何不請佛至,證明實佛山”。老僧聽后認為皇上要運上五佛,因為他們把“無佛”聽為“五佛”,聽“實佛”為“石佛”,于是五大禪林各命一名弟子不遠萬里,從河南少林寺運回五佛立于佛頭山,從此易名為“五佛頂”。這個傳說流傳至今,而現在立于山上的玉佛是1991年千山風景區(qū)重塑玉佛為墨玉的,依次為日月燈佛、阿閃佛、釋迦牟尼佛、無量壽佛和焰肩佛站在五佛頂極巔,萬仞白云俱在腳下,近望山巒疊嶂,松海飛濤,蒼翠盡染,遠眺藍天盡處,秀峰景亭點綴其中,輕云薄霧繚繞峰尖,恍若仙境。
大佛景區(qū)
天成彌勒大佛
大佛地處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頂的東南方,距著名的廟宇南泉庵東南300米,海拔520米,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聳的山峰。大佛坐高70米,肩寬46米,頭高9.9米,頭寬11.8米,耳長4.8米,圓圓光亮的大頭高如三層樓房,長滿綠苔的濃眉 之下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,其五官擺放位置適宜,比例恰到好處。大佛左手分開放在膝蓋上,右手握拳,手臂壓在右腿上,右胳膊上方還端坐著一尊南極壽星,從整體看去是向右傾坐的姿態(tài)。在其胸前還天然形成一只捻珠,其長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,迎著陽光還可以看到圓圓的珠環(huán)。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鑿刻的直徑約3米的大圓環(huán),其凹凸部分迎著陽光從遠處看去自然形成一個明暗對比強烈的光環(huán)。有人說這個光環(huán)是個“八卦圖”,也有人說是個“**”,種種說法不一。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個高2米、寬1.2米的橢園型的空洞,在其邊緣還長著棵小松樹,從遠處看去宛如一叢長毛掩蓋著大佛的“肚臍眼”。在大佛的最低部還長著兩只寬大的腳。在對這尊大佛的挖掘考證中,竟然發(fā)現了許多歷史上有人拜祭的痕跡。在距大佛對面200米,高約70米的峭壁上有一個人工鑿刻的1米寬、6米長的古拜佛臺,其花崗巖臺面已經風化,據地質專家鑒定,花崗巖風化到如此程度,起碼要有上千年時間。在古拜佛臺的下方30米處,人們還發(fā)現曾有人焚香拜祭用的瓷質供碟和近尺 厚的香灰。據考古學家考證發(fā)現,挖掘出來的供碟是明清時期的瓷制品。由此可見,大佛早在明清時期或者明清之前就已被高僧所識,并供奉膜拜。
1993年3月19日,千山管理局曾接到盤錦衛(wèi)校高級講師張柳春的一封信。他在信中說,民國時期一個叫于文波的人曾在千山出家,那時曾有人指點,讓于文波去拜祭大佛……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,在民國時期一些出家人就知道彌勒大佛。
千山成為佛,至今大約有近千年的歷史,為什么至今才被發(fā)現?既然明清時期就有人拜祭過大佛,為什么在千山的文獻中沒有文字記載?有人對此的解釋是:宗教的本身就是保守的,況且即使個別高僧、道士發(fā)現了大佛,他們也把大佛視為是上天賜給他們本人的佛。加之古時常有虎豹出沒,無人敢到大佛附近拜祭,所以沒有記載,人們也就把大佛忘記了。不管這種解釋正確與否,究竟為什么千山的出家人不把大佛的事公開,仍然是人們心頭的一個謎。
彌勒祥云
彌勒是印度梵文的音譯,意譯為慈氏,為佛教菩薩的名稱。據佛教傳說記載,佛祖釋迦牟尼曾言,·彌勒將來將繼承釋迦佛位,位居未來佛地位的菩薩。另據《彌勒上生經》和《彌勒下生經》所載,彌勒原出生于印度一個婆羅門(僧侶階級)家庭,生長在皈依釋迦,在釋迦牟尼之前人滅(逝世)。
千山彌勒大佛的發(fā)現,加快了巨佛所在的繡蓮臺景區(qū)的開發(fā)。千山管理局從山腳到山頂修起了扶欄和石階,又增設了拜 臺。一時間,縷縷香煙,嗒嗒木魚,聲聲佛樂,大佛不再寂寞。1993年6月5日,是千山大佛正式注冊的日子。這個消息一傳開,成群的善男信女早早涌向繡蓮臺景區(qū),來朝拜大佛。
這天本來是個晴天,可在朝拜高潮時,竟出現了奇異現象,大晴的天空飄起了黃色的雪花。有人說,這不是雪花,這是南風吹來的黃沙,黃沙鋪道是佛祖駕臨的吉祥征兆。正在這時,有人發(fā)現天上出現了彩虹。彩虹過后,天空的白云出現彌勒佛的影像,空中和地面上的彌勒大佛相互輝映簡直出神人化。這時有人喊“彌勒佛祖駕到”,眾信徒席地而拜,呼喊之聲在山間久久回蕩……
這個消息傳開,在鞍山又掀起了大佛潮。 有佛就要開光。何為開光呢?其實佛教的開光就好像俗人的“剪彩”儀式。在佛教“開光”這天,由德高望眾的高僧主持慶典,高僧手持明鏡,借用陽光的折射照映佛眼,這就意味著大佛降臨人間,賜福天下,保佑眾生。
本來這一宗教活動就很神秘,不料,在干山大佛開光這天出現了更令人感到神秘的景觀。經上級批準,千山大佛被允許開光。1993年8月9日(農歷六月廿二日)是千山大佛開光的正日子。這天天晴如鏡,萬里無云,·成千上萬的群眾大清早就往繡花臺攀登,有遠道的人早在頭天晚上就涌向繡花臺頂峰,他們都想親眼目睹佛祖再次顯靈。上午9點50分,高僧主持宣布大佛開光慶典開始。頃刻;四處鞭炮齊鳴,佛樂高奏。一位老年居士點燃了他親手制作的一人多高的大蠟燭,整個道場頓時沸騰起來。突然間,山間響起了呼喊聲:“來了,彌勒佛祖來了……”原來,在大佛的上空奇跡般地出現一道倒懸直立在晴空的彩虹。這道彩虹比大佛注冊那天出現的彩虹還寬還長,在晴空中足足持續(xù)了30多分鐘。接著在蔚藍色的天幕上相繼出現了“彌勒”、“觀音”、“音賢”等形象的白云。這時云集在山頭等侯大佛“顯靈”的人們呼啦一下子齊刷刷地跪在地上朝大佛磕頭,有的信徒的頭部都磕出了鮮血。就在主持大法師率領眾弟子登臺拜祭的時候,一只嘴叼枝葉的山鴿落到了拜祭臺的欄桿之上,足足停了五分鐘。這下子,更引起全場越來越多的人狂熱的吶喊和虔誠的跪拜……
彌勒神光的出現,更增加了大佛的神靈。那么,大佛開光慶典時,天空中出現的異?,F象如何解釋呢?據佛教的人士說,佛事的開光慶典時,天空出現的異常現象不是千山大佛開光時僅有的一例。五臺山觀音銅像開光時,萬里無云的晴空上也曾飄來過類似的“祥云”。這也許就是信徒們所說的,是彌勒佛祖的神光吧。
千山百鳥園
千山百鳥園與午山第二高峰五佛頂彼鄰,東南是天然彌勒大佛,西面是唐城古道關。四面環(huán)山、百齊鳴,園內盡展群鳥風姿。她是千山風景名勝的一枝獨秀,也是亞洲第一大的鳥語世界。,為您感受人與自然、人與鳥類的種種情感,提供了一處自然、休閑、觀賞和游覽的圣地。
全國占地五萬六千多平方米,由外園和內園兩部分組成。外園與西海廣場連接形成整體,由十幾米高的水壩、蓄水池、草坪和刻有園名的工藝雕塑組成,內園由2萬多平方米的人工湖、歐式建筑的服務設施和古典風格的桃花島組成,占地二萬四千平方米的天網式觀賞鳥園形成一座“園中園”。
園內擁有鶴、鷺、鴕鳥、鴨子、小鳥、斑鳩、鳩鴿等七大類100多種近五千只鳥。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:丹頂鶴、金雕、黑天鵝。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:白天鵝、禿鷲、鴛鴦、蒼鷹、紅腹錦雞等。此外,還有珍稀的巴哈馬鳥,中美洲的“琉璃金剛”鸚鵡等。這些大自然的使者與熊貓、東北虎一樣倍受人們的青睞。
還有精心為大家準備的人鳥對話、人鳥共處等馴化項目將令您耳目一新。仙鶴凌空展翅翱翔在青山白云之間的“丹頂鶴放飛”,隨著幾十只孔雀東南飛,鸚鵡“陶陶”拼字問候“大家好”。會騎自行車的“笨笨”悠然自得,走鋼絲、升旗等精彩致公黨準使您開懷一笑;看似溫順的猛禽出其不意的制服獵物又會讓您大吃一驚!
仙人臺景區(qū)
仙人臺景區(qū)總面積22平方公里,景區(qū)素以山高、石怪、奇松、廟古、塔多、徑幽而著稱于世。歷來名人詞客游踵所至,不少留題,所謂無峰不奇、無石不峭、無寺不古、重巒疊嶂、古松參天,是旅游最佳好地方。
仙人臺是千山最高峰,海拔708.3米,有千山"廟高還過五佛頂,山高不過仙人臺"之說。臺頂有峭石,向東伸出約10米,狀如鵝頭,三南深澗,其頂狹小,上軒南極八仙石像,中刻棋盤,蓋取八仙慶壽仙人奕棋之義。傳昔有呂洞賓曾在此下棋,故稱仙人臺。另傳丁令威成仙后化鶴飛來。峭石東下刻菩薩坐像一尊,上額有清人涂景濤題寫"仙人臺"三個篆字。在此南眺渤海,北望古城,東看鳳岫千障,西俯遼河炊煙。令人賞心悅目。游覽千山有“不到仙人臺,就等于白來。”這樣的諺語。
仙人臺景區(qū)名勝古跡甚多,歷史悠久,五大禪林,無量觀中會、大安、香巖、三大寺均建在這個景區(qū)內。清代建的五龍宮、朝陽宮、太和宮殿、東極宮、泰安宮、斗姥宮、圣先宮、慈祥觀、石龍庵、木魚庵、洪谷庵等十多處道教廟宇均分布在這個區(qū)域內,著名景點近百余處。
景點圖片
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:2008年05月15日
more相關攻略
-
2014年遼寧沈陽城市自助游攻略
閱讀:31089次 評論:15條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