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位于河北懷來縣城西北,距北京140公里,始建于元,是西北地區(qū)進京的第一大驛站,也曾是慈禧西行的第一站。如今雞鳴驛以其豐富的歷史和荒涼的現(xiàn)狀,頻頻亮相于各大銀幕,《大話西游》就曾取景于此。
景點信息
地址: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城西北
門票:30元
交通:1、火車 北京站、北京西站有不少開往沙城的快車,北京北站到沙城基本上都是慢車。在沙城火車站左側(cè)的汽車站乘到下花園的中巴車,半小時一趟,票價3元,行車半個多小時可到雞鳴驛的城墻下。返回時可到公路搭乘從下花園開來的中巴車回沙城。
2、汽車 坐919路公共汽車到延慶后再坐延慶到沙城的長途公共汽車,到沙城后換乘當?shù)氐男」财嚳芍苯拥诫u鳴驛鄉(xiāng)。
3、自駕車 從北京市區(qū)出發(fā),在北三環(huán)馬甸橋處上八達嶺高速公路,到昌平后沿昌平西關(guān)環(huán)島直行,上110國道過延慶、張山營鎮(zhèn),到懷來縣城后繼續(xù)往西直行,大約行駛20多公里后,即可在正前方看到一座山,即雞鳴山,山的南側(cè),也就是馬路的對面即為雞鳴驛。
飲食:在雞鳴驛旅游可到涿鹿市,因為區(qū)內(nèi)有不少飯館,干凈整潔,價格也便宜,口味很貼近北京。其中當?shù)氐臎霭栎妗⒋讗烎~、四川辣子雞味道都很不錯。
住宿:可以住在縣城的懷來賓館,最低的標準間80元一晚。也可以在古城部分農(nóng)家家里借宿,一般按北京郊外農(nóng)家住宿的標準是15元一晚,具體可以和他們談。
景點地圖

景點相關(guān)資料
雞鳴驛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(nèi),距北京100多公里。雞鳴驛成為驛站始自元代,至今已有約700年歷史,明、清兩代這里都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中轉(zhuǎn)站,直到1913年北洋政府撤銷全國驛站,開辦郵政局,雞鳴驛才結(jié)束了作為驛站的功能。
明代為抵御殘元勢力的南侵,于永樂十八年(1420年)在此設(shè)立了隸屬萬全都指揮使司轄的雞鳴山驛。它是宣鎮(zhèn)內(nèi)外長城間的“極沖”軍事驛置,是宣府進京的最大驛站。成化六年(1470年),雞鳴驛始建土垣,十七年(1481年),筑堡衛(wèi)之,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秋為敵攻毀,隆慶四年(1570年)春,在原有城池的基礎(chǔ)上,加厚加高,并在城墻內(nèi)外側(cè)鑲包青磚以起到保護墻體的作用。

驛城總體呈正方形,東西長約467米,北南寬達463米。墻體為內(nèi)外青磚包面夯土結(jié)構(gòu),底寬在7~9米之間,頂寬在4~5米左右,墻體通高約12米。四面城墻上均勻分布著4個角臺、26個墻臺和東西兩座城門,墻臺上建有12座更鋪,作為夜間值勤兵丁之哨位。墻體頂部外側(cè)密布垛口,間距3.5米。垛墻上有 望孔、射擊孔和排水孔道。
驛城內(nèi)共有兩條貫通東西的大街,其中靠南側(cè)連接東西城門的大街是前街,靠北側(cè)連接東西城門的大街為后街。在東城門以西約80米、西城門以東約110米處,各有一條連通前后街的南北向街道,將全城按“井”字不均等地分為三區(qū)九塊。城內(nèi)緊挨城垣四周有寬近7米的環(huán)城道路,平時方便城內(nèi)交通,戰(zhàn)時利于迅速調(diào)集兵力運送器具登城防守。驛城內(nèi)前街是最主要的街道,寬約9米,兩旁建有各類店鋪、門面、作坊以及老爺廟、財神廟、城隍廟等廟宇、戲臺及大戶人家的居所,是主要的驛站區(qū)。
據(jù)雞鳴驛城里的碑刻記載,該驛城在最繁華時僅當鋪就有6家之多,同時還有商號9家、油鋪4家及茶館、車馬店等等。然而年華流走,現(xiàn)在這里只剩下一些散落的民居。

雞鳴驛城內(nèi)還有慈禧太后西逃時下榻的古建筑,遺址尚存。光緒二十六年(公元1900年),八國聯(lián)軍侵占北京城,慈禧太后惶惶不可終日。農(nóng)歷七月,慈禧及光緒皇帝在御林軍護衛(wèi)下倉惶逃往西安,途中曾在雞鳴驛賀二少家住了一天。賀家當時是雞鳴驛成里有名的財主,共有連環(huán)院五進,全都是雕龍畫鳳的磚瓦房。是夜,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住宿在第二進院內(nèi),慈禧住在正庭北屋東間,光緒皇帝住在東廂房,隨從文武官員和妃子各有住宿地點。目前,這些建筑保存完好,面向游人開放。
在蕭瑟的秋風中讓我們通過對雞鳴驛現(xiàn)有門窗的精雕細刻的玩味,來一起憑吊其昔日的輝煌。

【全國唯一現(xiàn)存的大型古驛站】
雞鳴驛城位于洋河北岸的雞鳴山下,110國道145公里處的雞鳴驛村。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大、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驛站,200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城池四周磚墻包皮,周長699丈,高3.5丈,城內(nèi)明清建筑廟宇達17處之多, 大多保存完好,其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和郵驛價值吸引了國內(nèi)外大批參觀考察者和影視劇場家,同時也引起了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關(guān)注,在廣泛宣傳的同時,完成了小城鎮(zhèn)建設(shè)發(fā)展規(guī)劃 ,由清華大學制定的雞鳴驛城文物保護規(guī)劃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評審,為古驛站的開發(fā)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(jù)。國家將投資2300萬元用于古驛站的保護開發(fā)
驛站在中國歷史上曾起著重要作用,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線,古代時傳遞消息和發(fā)放官文都用快馬,后因馬的體力和奔跑的距離都很有限,要完成 數(shù)百公里的傳遞不得不中途換馬,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許多馬站,后來這種馬站又演變成接待過往官員、商人的臨時驛站,同時完成傳遞信息和郵件,也起著軍事城堡的功能??梢哉f驛站在古代起著現(xiàn)代郵局和軍事基地的作用。
雞鳴驛始建于元代,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,在通入西城的大道上開辟驛路,設(shè)置“站赤”,即驛站。到明永樂十八年(公元1420年)雞鳴驛擴建為定貨府進京師的第一大站。清康熙年間,設(shè)驛臣主管驛站事務。雞鳴驛在明成化八年(公元1472年)建土垣,隆慶四年(公元1570年)磚修城池,全城周長2330米,墻高12米,設(shè)東西兩門,城門上方筑兩層越樓,此城中部建玉皇閣樓,城四角分筑角樓。東西“馬道”為驛馬進出通道,城南的“南官道”即是當年驛卒傳令干道。清乾隆三年(公元1738年)將城墻重新修理,并在城東筑護城壩一道。
雞鳴驛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96年8月,國家郵電部為紀念中國郵政創(chuàng)辦100周年,發(fā)行了紀念郵票《古代驛站》一套兩枚,其中一枚就是雞鳴驛?,F(xiàn)今,無論從旅游還是從文物角度上看,雞鳴驛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城仍不失當年風采,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。它的城墻,除西城墻中部有段塌陷外,其余均整齊地矗立著,棱角分明,不歪不傾。它的城門,拱洞高聳,寬厚的大門洞開,門上鑲著的鐵板、鐵釘依然牢牢緊釘在門上。城內(nèi)的佛、道教寺廟和驛站其他建筑,不少仍保存完好。專供過往官員、驛卒就餐住宿的 "公館院"即驛館,是一座明代建筑,這座三進院落的北屋,隔扇木插銷頭做工考究,各個木插銷頭分別刻有琴、棋、書、畫、荷、蓮、蝙蝠、蟬等不同的形象,栩栩如生,巧奪天工,別有情趣,反映出我國古代匠人的高超工藝。

【雞鳴驛得名】
雞鳴驛,因背靠雞鳴山而得名,全國唯一現(xiàn)存的大型古驛站。
雞鳴山,《水經(jīng)注》里說,趙襄子殺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,襄子迎其姊于代。其姊代之夫人,至此曰,代已亡矣,吾將歸乎,遂磨笄于山而自殺。代人憐之,為立祠焉,因名其地為磨笄山,每夜有野雞鳴于祠屋上,故亦謂之雞鳴山?!睹?middot;一統(tǒng)志》里則說,唐太宗北伐至山聞雞鳴,因名雞鳴山。

【影視外景地】
近年來這里獨特的風貌受到電影界的青睞《血戰(zhàn)臺兒莊》、《血戰(zhàn)長城》、《大決戰(zhàn)》、《國士無雙》、《藍色的花》、《超級女諜》、《大潮600天》等影片先后在古城拍攝,雞鳴驛成了"電影城"。
蕭瑟的古城墻上,《大話西游》中至尊寶與紫霞仙子的身影已無處尋覓。據(jù)史載這里建于元朝,距今已經(jīng)有四百多年的歷史,自從1913年北洋政府“裁汰驛站,開辦郵政”把它淘汰出歷史舞臺,這座古城已經(jīng)被人們遺忘整整快一百年了,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么一座周長近2000米的古驛城當初在中國歷史上是何等重要。
雞鳴驛所處的驛路,也就是它旁邊110國道的前身,早在先秦時代就以“上谷干道”聞名于世,此后歷代王朝都把它作為東經(jīng)居庸去燕(現(xiàn)北京周邊)、冀(河北一帶),西到大同、新疆,南通飛狐(河北蔚縣南)、紫荊關(guān)(位于河北淶水縣,長城關(guān)隘之一),北達庫倫(今蒙古國烏蘭巴托)、俄羅斯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地處當時交通要道的雞鳴驛,在擔負軍、民驛站的同時,也成為商家發(fā)聚之地。據(jù)驛城里很多現(xiàn)存的碑刻記載,該驛在最繁華時僅當鋪就有6家之多,同時還有商號9家、油鋪4家及茶館、車馬店等等,然而年華流走,現(xiàn)在這里只剩下一些散落的民居。

沿著城腳下的土路一直走到驛城的東城門,門洞還算比較完整,但上面木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的城樓已經(jīng)有些破敗,倒是縱觀全局沒有一處后人翻修加工的痕跡。就連門口的一個刻有“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的石碑也被推倒在一旁,似乎在襯托古城蕭瑟的景色。
《大話西游》最后那幕場景就是在這個古城拍攝完成。其中東門那個有些破敗的古城樓就是至尊寶和紫霞熱吻的背景(也有導游介紹說是西城門)。風塵漫天時,的確有些“十年生死兩茫茫,不思量,自難忘”的意境。不過站在城樓上遠觀北面起伏的雞鳴山,近瞰雜草叢生、磚瓦棄落的城墻,讓人想起《城南舊事》里“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”的淡淡哀愁。
這座歷經(jīng)8百年的古驛站,歷經(jīng)歲月風霜,到本世紀初雞鳴驛城的歷史建筑二級殘損以上的占到70%以上。在懷來縣政府經(jīng)過近兩年的保護修復,目前已向游人開放,成為北京周圍一處獨特的風景。2003年,雞鳴驛保護規(guī)劃通過國家級專家論證會評審,規(guī)劃用10年時間分三期完成修繕任務,使這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逐步恢復歷史原貌。2006年以來,國家和地方先后投資500多萬元,完成了雞鳴驛城東城墻補修工程、東西城門樓和越樓修復工程、泰山廟和文昌廟等6座廟宇搶險修復工程、龍王廟戲臺等兩大戲臺修復工程,以及道路砌石、綠化等建設(shè)項目,使這個古驛站得到了初步的恢復保護,同時還完成了雞鳴驛文物保護管理處、驛城接待室工程。
攝影作者:涼啤酒 路邊醉吉他 traveler
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:2008年09月1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