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旅游景點介紹(附圖)
到了采茶的季節(jié),下梅當溪兩邊總是坐滿了揀茶的婆婆阿姨。太陽出來的日子,美人靠上散坐著曬太陽的老人,或聚在一起嘮嗑,或聚在一起打打小牌。鴨子和小狗悠閑十足,走到哪,臥到哪,全然不怕被路過的人踩到。到了周末,放學的孩子多了起來,此時,寧靜的古鎮(zhèn)便多了幾分活力。太陽落下,溪邊的燈亮了起來,孩子和老人都回家吃飯了,此時,小鎮(zhèn)又歸入平靜……
這是我見到的下梅,寧靜而美好。宅院里精美的雕刻常常令我駐足驚嘆。不過那時我并不知道原來這個古鎮(zhèn)背后散落著各種有意思的故事。這些故事也讓這個古鎮(zhèn)有著不一樣的味道……
景點信息
地址: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市東部,距武夷山風景區(qū)8公里
門票:60元/人,兒童身高1.1米以下免票。旅游淡季網上可訂到打折門票。
開放時間:08:00—17:00。
景區(qū)電話:0599-5206204
景區(qū)相關設施:景區(qū)有鄒氏家祠、閨秀樓、達理巷、儒學正堂、鄒氏大夫第、施政堂、隱士居、愛蓮堂、西水別業(yè)、天一井等。
食宿:可住下梅農家客房,吃農家飯。也可到武夷山食宿,住宿推薦:
九龍灣度假酒店
地址: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(qū)
電話:(0599)5136666
醉仙緣農莊
地址:福建省南平武夷山
電話:(0599)5251595
新華大酒店
地址: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(qū)
電話:(0599)5234888
綠洲大酒店
地址: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(qū)6號路口
電話:(0599)5230999
交通:1.下梅在市區(qū)的候車站在市區(qū)環(huán)島停車點,乘坐這班車可以直接到達下梅。2.也可以乘坐市區(qū)-三菇-星村的公共汽車,到一加油站旁的下梅入口下車,然后再搭過路車進去;回來一樣,過路車會停在村口。
自駕線路:武夷山風景區(qū)—下梅古民居:S303—過上埔后調頭—沿S303行駛進入公館橋—S303—行駛5點8KM右轉—行駛40米右轉—行駛1點3KM—左轉—行駛140米左轉—行駛2點2KM左轉—行駛130米到達終點。
周邊景點:武夷山風景區(qū)、九曲溪、武夷宮、虎嘯巖、大紅袍景區(qū)、宋街、武夷碑林、桃源洞、遇林亭窯址、青龍大瀑布、武夷山華東第一漂流
旅游小貼士
在下梅可買到具有鄉(xiāng)土味的特產:村民自制的武夷茶、野生紅菇、香菇、木耳、農家自釀的米酒、當?shù)厣a的水果、古玩、還有看家草藥鳳凰蛋等等。據(jù)說,鳳凰蛋對于發(fā)燒感冒還是拉肚子都很有效。這種土藥丸在當?shù)厥羌壹覒魬舯貍湮锲?,制作方法是:采近幾十種的草藥,風干,混合搗爛,捏成蛋形,再風干。令人驚奇的是,制作這種土藥丸有很強的季節(jié)性:農歷三月初一開始采草藥,錯過了這天,就要在當月十五采。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時間是,最好要在端午這天把土藥丸捏成蛋形。只有這一套程序下來,鳳凰蛋才是真正大功告成……
景點地圖
景點相關資料
走進下梅,首先看到的是當溪,民居就分布在當溪兩旁。下梅,這個山環(huán)水抱的古村落,商周時期就有了文明史,隋朝有了人居環(huán)境,宋代有了村落,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授經。明代有了里坊,清代有了街市,康熙、乾隆兩朝下梅處于鼎盛時期。
清朝初年,下梅村進入發(fā)展的鼎盛時期,成為武夷山的重要茶葉集散地。據(jù)《崇安縣志》記載:“康熙19年間,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,盛時每日行竹筏300多張,來往貨物轉運不絕”。當時晉商與下梅茶商們聯(lián)手經營茶葉生意,所以下梅也被稱為“晉商萬里茶路的起點?!比f里茶路一路向北,經漢口,洛陽,歸化……,甚至到了俄羅斯的恰克圖。茶葉貿易的繁榮帶來地方的富裕。下梅鄒氏四兄弟擁資百萬,富甲下梅,大興土木,建豪宅70余幢。在此前后,方姓、岳姓、程姓、陳姓等也在下梅建宅修祠,構成獨具特色的建筑組群。這些建筑以當溪為中軸線,枕溪而建,有巨商的豪宅,有官宦的府第,有隱士的別墅,有儒生的精舍,居住為主,輔以教育、集會、休閑、娛樂等場所。下梅,至今仍保持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,尤其從那些精美的雕刻中,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康乾盛世的經濟繁榮。
建筑特色
下梅民居結構以磚木為主,石砌墻基,柱礎以木為主,利用挑梁減柱,擴大屋宇建筑空間。屋內一般為二廳三進或三廳四進,東閣西廂,書屋樓臺一應俱全。結合精巧的閨樓、書閣、花園、經堂、廂房,形成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。古人為了采光、集雨、通風,民居中都設置了四方天井,一重天井一重廳。天井下擺設長條石花架,供戶主養(yǎng)花、賞花,也體現(xiàn)了那時候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締造和追求。
磚雕、石雕、木雕和墻頭彩繪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。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,體現(xiàn)豪華和富貴。磚雕有浮雕,也有鏤空雕。內容多取自歷史人物、神話傳說、民間吉祥風物花卉等。即使今天看,你依然會覺得這是一件件經得起琢磨的精品。圖案精雕細刻,人物逼真,環(huán)境貼切,寓意深刻,展現(xiàn)了豐富的文化韻味,也表達了古代人們美好的愿望。在磚雕圖案中,比如雕刻著書香門第家,房中的琴棋書畫,天空翩翩飛來5只蝙蝠,謂之“五福臨門”,蝙蝠頭勢朝下,與我們現(xiàn)在過年倒貼“福”字含意相同。壺里冒著的熱氣與蝙蝠相匯象征著“福氣”;瓶里插著如意,象征“萬事如意,吉慶平安”;瓶里插著一劍,叫“品(瓶)升一級”;一個人一腳站在一只怪獸頭上是“獨占鰲頭”。另外有花卉祥云等圖案,象征“花開富貴”、“紫氣東來”等。
石雕主要用在礎石、門當、石鼓、花架、池欄、井欄、水缸等物品上,既是實用品,又是裝飾品,是賞用兼?zhèn)涞墓に嚲贰O旅饭琶窬拥哪镜褚簿始姵?,有挑梁、吊頂、桌椅、欄桿、窗欞、柱礎等,尤以窗欞為最。窗戶以透花格式為主,最大限度地加以藝術化。木雕圖案多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動植物、人物、祥云等,表現(xiàn)古代人民的勤勞、向善、忠孝等傳統(tǒng)美德。
下梅民居外部結構以高大的風火墻為主。風火墻上多繪有二方連續(xù)彩畫,意蘊高雅。這些彩畫至今仍絢麗清晰,經數(shù)百年風吹日曬而不褪色,令人不禁為古匠人的高超技藝和優(yōu)質顏料嘆服不已。各民居的排水設施以地下涵溝為主,戶戶相連相通。民居布局錯落有致,里弄縱橫,巷道曲折,鋪以河卵石路面,古樸雅潔。
在下梅民居里,至今還保留著十幾塊古牌匾,內容大致可分為堂齋題匾、壽匾和敬匾,工藝上陰刻、陽刻、邊刻都有。這些牌匾內涵豐富,書法精湛,既記錄了下梅村的文化歷史,也是書法藝術的寶藏。其中,清代軍機大臣王杰所書的“施政堂”更是珍品。
鄒氏家祠
在當溪整條街上,精美的鄒氏家祠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了。當年,下梅鄒氏抓住了晉商來武夷山販茶的機會,闖出了一條走向崛起的發(fā)展之路,也為這個村落創(chuàng)建了輝煌的歷史。與下梅鄒氏共同經營武夷茶的晉商很多,最早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車輞鎮(zhèn)的常氏。常氏是晉商中的佼佼者,在山西,素有“喬家一個院,常氏兩條街”的說法,可見常氏財力資產的雄厚。
鄒氏家祠是鄒氏經營茶葉走向成功的標志性建筑,也是整個村落的標志性建筑。鄒氏家祠建于公元1787年。祠堂門樓氣勢宏闊,磚雕圖案豐富多彩。門兩側有兩幅橫披是篆刻字體,刻著“木本”、“水源”。意思是:一個家族的繁榮昌盛,如樹木一樣,有賴于深深遍布在鄉(xiāng)土中的根;又如江河之水,有賴于源頭的涓涓細流。門樓左右兩側圓形磚雕圖,分別刻著“文丞”、“武尉”。這是希望子孫后代能文能武,人才輩出。家祠的門礎上,立著一對抱鼓石,構成了“門當”。門楣的上方原來是四只半尺左右長的雕花石柱,因為它嵌于門戶之上,而且是成雙成對,所以也叫“戶對”。門當戶對是起著鎮(zhèn)宅作用的建筑部件,表現(xiàn)了主人的祈求平安的心愿。
走進鄒氏家祠,大廳中有兩根立柱。村民提醒我:每根立柱是由四片木拼成的,四片弧形木塊再是由十字隼連接起來的。為什么要這樣做呢?原來鄒元老為了四個兒子及后人永遠記住一個理念,四兄弟只有團結一心,才能共同撐起一片家業(yè),真是用心良苦啊。廳堂上方原供鄒氏創(chuàng)家立業(yè)時用過的扁擔麻繩,用于清明祭祖時的祭物,借此勉勵后人要艱苦奮斗,不能忘記先人的創(chuàng)業(yè)艱辛。
鄒氏家祠現(xiàn)在供有祠規(guī)、家祠史略的碑刻。主廳敞開,兩側是廂房,樓上是觀戲臺?,F(xiàn)在下梅村逢年過節(jié)的時候,會請戲班在鄒氏家祠中唱戲,想像那時老老少少聚在這個古老的廳堂中看戲,一定別有一番風味。
閨秀樓
閨秀樓是鄒氏家族女孩們“起舞弄清影,持針繡女紅”的休閑娛樂場所。這座閨秀樓結構精巧,特別的是:它是雙層樓面,底層木板,裝飾有花案,在木板上鋪上沙子,再鋪上方磚。這樣既給人如履平地的感覺,又可以防火,夏天還可以降溫。樓上的花窗圖案整齊,四壁的雕窗可供樓上采光采風。樓的吊頂裝飾精美,有許多精美的木刻花案。打開窗戶,可以望見窗外田野山水,聽黃蔦對唱,鷓鴣和鳴。下梅鄒氏宅第均設有閨秀樓,但是由于年代久遠,已毀多處,只有上鄒家的閨秀樓、鄒家花樓保存較好。
達理巷
走過閨秀樓,轉個彎會遇到一條特別的巷子:達理巷。達理巷很窄,只能一個人穿過。再加上有封頂,走在里面感覺有點暗。那時候,我并不知道達理巷背后的故事,只是充斥著一些怪念頭:夏天躲在這里肯定很陰涼;怎么暗,晚上一個人走會害怕嗎;怎么窄,家具怎么搬進去……穿過這條巷子,又見到陽光,頓覺豁然開朗。
當年,鄒氏建豪宅于方宅參軍第南面,兩戶人家后墻緊貼,都無法開后門。因門第觀念互不相讓,甚至還發(fā)生過多次爭執(zhí)吵鬧。方參軍在新疆伊梨鎮(zhèn)守邊關,在戰(zhàn)場上犧牲了,因此方氏是忠烈門第。但是方氏經濟不景氣,家眷處于貧困之中,一時拿不出錢共同修巷子。鄒氏不忘扶貧濟困,就出錢幫助方氏度過生活難關。方氏也十分感激,不計較以前兩家人的恩怨,作出讓出封火墻的決定,鄒氏主動承擔了修建巷子的全部費用。鄒氏的后門開通了,方氏與鄒氏又成為友好的鄰居,所以這條巷子就叫做“達理巷”,寓“通情達理”之意。
儒學正堂
儒學正堂位于下梅北街。因為屋主陳鏞獲候補儒學正堂,制匾懸于大廳,光耀門第,所以鄉(xiāng)人把他的府第稱之為“儒學正堂”。宅內設私塾,上廳有賞月樓等附屬建筑。宅內還保留多張半月型木桌。陳鏞獲第一名貢元,候選儒學正堂的捷報歷經百年,至今還貼在屋內墻壁上,文曰“貴府陳老爺名鏞,奉旨鄉(xiāng)薦以五經中式第一名貢元,咨吏部候選儒學正堂”,“儒學正堂”的匾額也保存完好。現(xiàn)在去,依然可以看到。
(小樊川)
鄒氏大夫第
鄒氏大夫第位于下梅村北街。因為屋主曾獲朝廷誥封“中憲大夫”而得名。宅第大門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桿石依然保存完好。大門的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,浮雕和透雕相結合,層次分明,構圖得體。仔細看門當上的圖案,會看到門當?shù)膫让婵讨晃蝉庺~,寓意“富貴有余”,另外一面刻著一只昂首曲鼻的大象駝著一方印璽,寓意“出將入相”。宅院里兩廂的隔窗分別雕刻蝙蝠、花卉等圖案,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。屋內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裝飾。每個天井都有一高一矮兩個石花架。
屋后是主人觀花賞月的后花園“小樊川”,園內有“鏡月”臺、金魚池、對弈臺、石花架、羅漢松等。主人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了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樹……的天地,所以將它命名為“小樊川”。園內嵌式窗鑲著雙面鏤花磚雕,給人“隔墻花影動,疑是玉人來”的感覺。在一個小小的花園內,卻有如此迷人風景,可見主人品位的高雅。
施政堂
施政堂位于鄒氏大夫第右,內有書閣、花圃,還保存廣式古家俱如羅漢椅、清代風格的木床等,其精雕細刻的圖案令人嘆為觀止。清乾隆間四大學士之一,時為朝廷軍機大臣的王杰親為書題的“施政堂”匾額懸掛堂上,至今保存完好。
隱士居
隱士居是明代萬歷年間的隱士程春皋的故居。房屋很大,很清幽。大廳上懸掛著“二賢堂”的匾,“二賢”指的是宋朝洛派理學家程頤、程顥兄弟倆。程氏后人懸掛此匾來記取先祖的賢能,借此勵志。在小院的天井邊,抬頭看,風火墻檐下高高的彩繪,那是深藍的線描圖案,再上面,是蔚藍明凈的天空。這藍,依然新鮮有如昨日,像是天空里流溢出的顏料。
愛蓮堂
下梅還有一個特殊的隱士:周夢斌,《愛蓮說》作者周敦頤的后人。一個小院子,青石門楣上雕著蓮花的圖案,這便是“愛蓮堂”。
周夢斌是康熙年間下梅崇尚理學的鄉(xiāng)賢,常聚集地方上的文人士大夫結成詩文社,交友問道,陶冶情操。他自制“愛蓮堂”匾,表達了周敦頤崇拜者們的志向、節(jié)操。下梅愛蓮堂也成為鄉(xiāng)間文人士大夫結交認識的活動場所。
西水別業(yè)
“別業(yè)”就是“別墅”的意思。下梅的“西水別業(yè)”,是鄒氏富豪鄒茂章出資建造的。他選擇擇在下梅村南面建造了一座有水榭亭臺,拱橋,回廊的園林建筑。因為這座別業(yè)位于由東往西流的人工小運河西面,從《周易》相地學來說,此地是八卦的“兌”卦,正好與自然界的“河澤”對應,又與方位“西”向融合,所以主人將這個園子取名為“西水別業(yè)”。
走進西水別業(yè)的園子,一方水池,池子周圍擺滿了花和盆景。低頭看池子里的水,幽綠凝靜,像一方濃得化不開的丹墨,看不到底。池子周圍擺滿了花和盆景。池園中有一道圓門,本來這是通向后院的閨秀樓,不過那座閨秀樓已被毀。
西水別業(yè)中有一道芭蕉葉形門,人們也叫它“婆婆門”?!捌牌砰T”背后有個有意思的故事。據(jù)說,富商鄒茂章的夫人是個美貌絕倫的女子,嫁入鄒府,便施展才華,相夫教子,主持家政。這位精力過人,姿色美麗的夫人,希望今后鄒氏子孫娶來的媳婦,也要有像她一樣姣好的身材,才般配得上名門后生,才挑得起鄒家的事業(yè)。于是,一道有著玲瓏曲線的門就這樣產生了。這道設計獨特的石雕門內空高2米,內空寬0.6米,右邊大曲線約一米七左右,與身材高挑的窈窕女子形體曲線相當吻合。而左邊的曲線約一米五左右,正適合玲瓏嬌小女子的形體曲線。茂章夫人也考慮得真周到。后來,給鄒氏令郎提親的女子,必須茂章夫人先看著從“婆婆門”走過,只有身高體形曲線都與“婆婆門”吻合的年輕女子,才能嫁入鄒家。
走過這道“婆婆門”,看著那玲瓏有致的曲線,我僵硬筆直的身材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。想來生在古代,一定沒有福氣嫁入鄒家。其實,剛開始我一直懷疑“婆婆門”故事的真實性,哪里有那么前衛(wèi)的婆婆,后來知道是真的,直感嘆自己的思想比一個清朝的婦女還保守迂腐。就像下梅史學作家鄒全榮說的:這道婆婆門“證實了晚清時期的中國鄉(xiāng)村婦女,也敢于追求自身的性感美,欣賞自身的性感美,公開地表白對女性性感美的追求欲望?!?
天一井
下梅村北有一口古井,“天一井”。這是清代茶市的茶葉商人每年舉辦新茶上市競價斗茶的場所。二百多年過去了,“天一井”經歷了歲月滄海桑,留下了斗茶競價的佳話?,F(xiàn)在人們還能辨識出它在道光二十二年秋重修過的歷史。
下梅至今保存著70多座古民居遺址,值得花點時間感受這些精致而寶貴的建筑之美,感受古人在個人天地里的閑適與追求。
大夫第里精美的窗欞
象征著“出將入相”的門當
民居
資料參考:鄒全榮下梅資料
圖片拍攝:老G 黑蝶影像空間
最后修訂實用信息日期: 2012年11月22日
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:2012年11月22日
more相關攻略
-
福建武夷山自助游攻略(2012年修訂版)
閱讀:59542次 評論:81條
-
福建武夷山市下梅村自助游攻略(2014年修訂版)
閱讀:49281次 評論:11條
遠方網聲明
所有評論(15)最新評論
-
引用 遠方網友 于 2011-08-24 16:43:10